English

老树着花春更深

1998-06-1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我有话说

王文金,1939年12月生,196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曾任系副主任、教务处长、副校长,1996年5月担任河南大学校长,兼任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省政协常委等职。长期从事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独著与合著有《中国解放区文学史》等多部著作和《李季评传》、《阮章竞评传》等数十篇论文,其科研成果多次获奖。

春到汴梁,从王文金校长办公室的玻璃窗看出去,河南大学校园内的古老建筑在绿树红花映衬下,宁静中透出一派勃勃生机。

“河南大学有着辉煌的过去,当今时代又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培养大批适应未来世纪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在科研上还要有所作为,为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继承过去,开创未来,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河大人的使命。作为这样一所具有85年历史的一校之长,我时时感到肩上责任重大。而这所学校又是我的母校,责任和感情都使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要完成好所担负的使命,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则是千头万绪工作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工作。”

十几年来,河南大学坚持“采取特殊措施,开辟多种渠道,着眼学科前沿,在职提高为主”的培养方针,专门成立了由学校党政领导和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组,对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工作实行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先后筹措了近600万元资金用于解决各项培养费用,聘请了数十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指导教师,成功地培养了四批共100名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这些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迅速成长,为学校在世纪之交顺利实现教师队伍特别是学术研究队伍的新老交替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目前,这些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不仅在年龄上形成了合理的梯队结构,而且也完全能够代表和体现学校的学术水平。

王校长说,有了这支队伍,学校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支柱。近年来,我们合理使用、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创造性和内在潜力。首先,立足河南,前瞻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从改革课程体系入手,全面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使教学工作呈现出了新的局面。通过实行主辅修制,提高公共课程比重,打破了长期存在的学科、专业壁垒,课程设置初步实现了文、理、工、管、法等多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使学校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性优势得到发挥,教学资源、教师潜能得到充分利用,收到了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良好效果。目前全校已建立起9个分别包含有5门课程的辅修课程体系,基本上满足了不同专业学生辅修的需要;各专业公共课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0%提高到25%,外语、计算机、法学、语文等基础性、应用性公共课程的教学份量明显加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其次,通过加强主干课程建设,提高了课程规范化水平,带动和促进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全校现已建成84门分布于各个不同专业的主干课,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队伍过硬,教学内容科学、规范,手段先进,效果良好,对其他课程加快改革和建设步伐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作为一所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浓厚学术氛围的老校,河南大学在文、史、哲等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果早已蜚声中外,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好评。而学校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进入90年代以来,学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技项目逐年增多,先后推出了数百项具有重要学术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目前学校的科研工作正在向两个方向积极推进:一是向高精尖方向发展,鼓励和支持一些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较强实力的学者进入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二是向应用型方向发展,引导和扶持教学科研人员紧密结合当地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研制一些能够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科技成果。

王校长最后特别强调,目前,我们正在全面实施“跨世纪优秀学术群体”的建设工程,同时进行以课程体系改革和专业结构调整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以此带动学校学科的建设,带动教学质量、办学层次、办学效益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